“1+1”志愿律师郭二玲事迹介绍
2019-03-25
一、毅力坚强,战胜残障,郭二玲是新时期锐意进取的典范
郭二玲律师1982年出生于内蒙古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幼时由于一次不幸的意外,二玲永远失去了双手。手对于人的一生意味着什么,幼小的二玲无法作出一个完整的答案,但生活的艰难,玩耍的不便,同伴异样的眼神,已深深刺痛了二玲的心。二玲妈妈虽是一位农村妇女,但她的心却像山一样坚毅。为了让二玲长大后不再因双手残疾造成第二次不幸,妈妈横下心让二玲自己用残肢夹住筷子吃饭,教她用残肢“握”笔写字。筷子多少次落地,笔多少次折断,残肢多少次血肉模糊……。小二玲经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与磨砺,终于“长”出了一双属于她自己的“手”。
有了这双“手”,二玲终于可以上学了。以她惊人的毅力,和对知识的无限渴求,实现了“手”与心的完美融合。从小学到高中,二玲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同学们的眼神不再异样,而是充满了关爱和敬佩。
考上大学是二玲最大的愿望。让知识的力量助自己自立,奠定和开启新的生活,不要让含辛茹苦把自己养大的父母,再为自己暗暗垂泪。可是,在她以超常的毅力和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南京一所高校时,对方却因为二玲的残疾,把她婉拒在门外。那一刻,对于二玲来说,是一个晴天霹雳,是一个不亚于失去双手的噩耗。父母家人、老师同学都在为一颗年轻的心能否承受这样沉重的打击而担心时,二玲含泪苦读的身影又一次展现在忙碌高考的人群当中。2003年,二玲第二次参加高考。这一次,她选择了具有着光荣扶贫济弱传统的黑龙江鸡西大学。2003年8月25日,鸡西大学录取通知书实实在在地摆在二玲面前,“郭二玲”三个字真真切切落在通知书上。二玲的眼湿润了,二玲的心颤抖了,这一天,她将终生铭记。
入学的喜悦还没有散去,另一道“鸿沟”又无情地拦挡在二玲身前。父亲治病已经债台高筑的郭家,根本无力支付二玲的学费;那些并不富裕的亲戚、朋友以及好心的邻居们,也已是有心无力,没法再帮他们。读大学----这个二玲今生的梦想,可能因家徒四壁而夭折。父母二人愁苦到半夜,终于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卖掉房子,供女儿上大学。
二玲带着失去家园的痛苦,带着父母无私的爱,终于跨入了大学的校门。二十一世纪的大学,学习、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是必修课。没有十指的二玲,无法正常操作计算机。而如果不能操作这个现代化办公里最重要的设备,自己就会被时代远远地抛到后面,又谈何人生的出路与希望?为了熟练操作电脑,二玲就用残肢的突出部位在键盘上找拼音、寻部首一遍遍地敲击着;为了把稳鼠标,二玲花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手腕练肿了,手臂练酸了,她仍然坚持。二玲只有一个信念,要和同学们一样,做到最好。功夫不负有心人,二玲终于成了一个“电脑人”。第一学期结束,她的专业课成绩名列全班第一。二玲身残志坚的顽强意志,让同学、老师向她投来了敬佩的目光,她成了人们心中挑战命运、抗争残障的英雄。2006年7月,二玲的求学之路,终于在激荡着辛酸、磨难和青春豪情的回响中,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二、积极向上,感恩社会,郭二玲是新时代行为准则的楷模
二玲虽然走出了校门,但她并没有忘记求学过程中那些帮助过自己的好人。她忘不了鸡西大学文法系师生给予她的特别关爱和温暖,忘不了校纪委书记、文法系兼职辅导员阮文杰老师对她的母亲般的呵护和鼓励,忘不了鸡冠区交警大队吴鹏中队长和干警们慷慨解囊,每年为她捐资3000生活费……。二玲当时最向往的就是,依靠积淀的知识,依靠自己的“双手”,回报父母,回报社会,回报所有的好人,让他们也感受到爱的回馈。
2007年,二玲凭着自己坚强的毅力,借助一双伯乐的慧眼,走上了法律援助工作岗位。法律援助工作使二玲以更近的距离,更直接地感受到了困难群众对法律援助的渴求。每当她看到困难群众那一双双无助的眼睛在法律援助的帮扶下重新闪亮,每当她听到受援人发自肺腑地“感谢党、感谢政府”的心声,她的眼也浸满了泪水,她的心也充满了阳光。二玲深深感受到了法律援助这项事业的力量。从那一刻起,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成了二玲新的人生追求。
2008年,二玲终于通过了被国人公认为“第一难考”的司法考试,取得了律师执业资格。好多大学同学都为她高兴,向她祝贺,盛情邀请她去他们所在的律师事务所工作。但是,同学们的好意都被她婉言谢绝了,二玲坚定地留在了法律援助中心。当“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招募志愿律师的消息传到了呼市,二玲十分激动,她认定这才是自己奉献力量、回报社会的舞台。报名那天,郭二玲在“服务期限”一栏中毫不犹豫地写下了三年的最长期限,展示了她忠诚法律援助事业,服务贫弱群体的坚定信念。
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是二玲的第一个服务地。刚刚的电视短片中,大家已经看到了二玲的许多感人事迹,我这里再补充一个真实案例。在这里她曾接手了一个弟弟恶意侵占哥哥土地的案件。二玲的心被这个见利忘义、罔视亲情的案件深深刺痛了。她要用法律拯救人性、用大爱提示亲情。由于事发多年,案情复杂,她先后四次来到40多公里外的黑老窖乡南夭子村调查取证。土路泥泞坎坷,二玲每次都走得十分艰难。最后,二玲终于在乡经管站找出了当年承包合同的原始档案。在铁证面前,哥哥终于拿回了被弟弟侵占多年的土地。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收回了自己心爱的土地后,这个54岁的北方汉子感动得泣不成声。他说,为了这块地,我们亲兄弟反目为仇。没想到二玲这样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这么真心实意地帮助我。你比亲兄弟好一万倍,比亲妹妹还亲。对于这个案件,郭二玲痛心地说,许多人在物欲的影响下道德沦丧,心态失衡,是法治的力量,是法律援助的精神,还原了人间真情。
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是郭二玲第二个服务地。在这里,二玲又接到了一个关于老人赡养问题的援助案件。64岁的偏瘫老人王玉珍,老伴去世多年,生活不能自理。同两个丈夫所生的几个子女,相互推诿,不尽赡养义务。玉珍老人只好从每月微薄的退休金中挤出六百元,雇了个保姆。常常是买了药就没钱买米面,付了保姆工资就没钱买药。因为长期卧床,老人的后背全磨破了。万般无助之下,她听说法律援助可以获得帮助,便托保姆找到了呼市法援中心。考虑到老人的实际情况,郭二玲和中心主任商量后决定:二玲上门为老人服务。从中心办公地到老人家,郭二玲要换乘3次公交车。经过数次奔波,郭二玲弄清了有关玉珍老人的全部情况。考虑到诉讼成本和实际执行问题,郭二玲决定先走调解之路。她耐心地给老人的几个子女讲法律、讲伦理、讲道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子女们认识到错误,感到了愧疚,达成了赡养母亲的协议。
此外,她更以一个法律援助工作者的政治责任感,不顾身体残疾,九赴内蒙古出了名的上访村,宣传法制、调解案件、依法援助困难群众,有效地缓解了当地群众涉法涉诉的上访,维护了当地的社会和谐稳定。
在和林格尔县,在玉泉区,很多受援人都是流着眼泪讲述着二玲感人的“故事”。
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力量在激励着她奉献大爱之心?!二玲一番感人肺腑的话语道出了她的心声:“我自幼双手残疾,父母没有嫌弃我,学校没有歧视我,社会没有抛弃我。能走到今天,每一步都充满了爱。感恩亲人,回报社会,是我最大的愿望。”
三、立足平凡,创造伟大,郭二玲是新时期雷锋精神的传承
二十几年来,郭二玲没有向命运低头,勇敢地与残障抗争,历经了常人难以理解的痛苦和磨砺,把生活困境转化为自强不息、拼搏进取的奋斗意识,激励自己,感召他人,丰富了新时期拼搏进取的崇高内涵;把她对社会的信心与希望,对人生价值的理解与实践,转化为积极向上、勇于奉献的社会责任,满腔热忱地贡献给社会,不仅升华了自己的道德境界,也为社会创造了毅力坚强、意志坚韧的精神财富。
特别是成为一名“1+1”行动志愿者之后,她不畏条件艰苦,不顾自身残疾,冒严寒顶酷暑,深入偏远地区,来到田间地头,帮扶贫弱伸张正义,感召后进积极向上,为困难群众做了许许多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事情。虽然每一件都未必大张旗鼓、轰轰烈烈,但正是这种平凡、这种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把法律的公平正义,把党对贫弱群体的关心,悄然带入他们中间。二玲以积极负责、认真努力的工作态度,履行自己对法律援助事业的职责;以对困难群众的深厚感情,对社会的真挚感恩,来践行自己的奉献精神。她不张扬,不标榜,做平凡事,做平凡人,做一枚构建和谐社会的“螺丝钉”,她用纯真朴实的平凡之爱,去书写法律援助志愿者历史的光辉篇章,去谱写做奉献、促和谐的当代雷锋之歌。
每个人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都会遇到困难,甚至是难以逾越的障碍。面对这些困难和障碍,有的消极沉沦,随波逐流,有的怨天尤人,甚至走上极端。但郭二玲律师坦然面对人身极限,勇敢迎接人生挑战,以坚强的毅力,自强不息的精神,成长为一名热心公益、奉献贫弱的“全国优秀律师”,这其中的心路历程和为此付出的痛苦磨砺,值得我们去思考,值得我们去品味。二玲的这种立足平凡、创造伟大的精神,尤为宝贵,应当大力弘扬。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莫萨克·冯赛卡律师行介绍